网站首页
本站综述
联谊会员区
网上宗祠
图片公园
族谱下载
天南地北
红白喜事(民风民俗3)
发布时间:2013-11-21 22:14:37 | 作者:admin | 点击:510
  
红白喜事
 
一、婚嫁(红喜)
旧时婚嫁讲究“门当户对”,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以媒人撮合而成。撮合过程大致分采访、插香、结婚3个阶段。①采访:即由媒人先把男方的基本情况介绍给女方,再把女方的基本情况介绍给男方,待双方家长“有心”后,各自再采取多种方式了解对方,但男女青年双方不能直接见面叙谈,所以对方长相如何亦只有在拜堂时才能知晓。②插香:采访后,双方家长如无意见,男方便请人看期选定“吉日”,由媒人带领男方家长代表和男青年备上厚礼去女方“插香”(又称“作揖”),即向女方的家神作揖磕头.告诉女方的列祖列宗,插香者将被招收为女婿了。“插香”的重要内容是“填庚”,即填写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生庚八字),看命相是否犯克,庚贴一过就算订婚。订婚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男女双方不能随意翻悔。③结婚:订婚一段时间后,在双方家长一致同意完婚的前提下。由男方确定婚期,备礼具帖去女方,称为“报期”。婚期前几日,男方需备好衣服、首饰等礼物送到女家,称“过礼”。结婚的头晚上,男家还要兴行“扮郎”仪式,为新郎簪花挂红;女方要举行“辞宗祖”仪式,新娘辞谢祖宗、父母、伯叔等长辈们的养育之恩,话叙兄弟姐妹的骨肉亲情,父母伯叔等长辈亦趁此机会,教诲女儿去婆家如何处事为人。次日娶亲。男家备花轿、鼓乐、旗伞、抬盒,吹吹打打至女家。女家发亲,首先是将嫁妆一一点交给接亲的“总管”,装上抬盒。之后,新娘搭上“盖头红”(红绸帕),由本家兄弟背出大门上轿,随迎亲、送亲队伍上路。一路吹打不停,很是热闹。花轿至男家,由新郎牵出新娘,并一道走进堂屋,男左女右并立在家神前“拜堂”,先拜家神,后拜尊长,再是夫妻对拜。“拜堂”的含义是新娘承认自己是男家的人,新郎承认新娘是自己的妻子,是通过“天地君亲师”认可的,是合法的。之后是新郎新娘入洞房,新房早由亲友中多子多福的妇女布置妥贴。入夜兴“闹洞房(闹新房)”,同辈或晚辈亲朋好友戏逗新郎新娘,让他们当众表演使人发笑的小闹剧,其热闹程度可称为是结婚过程中的高潮。次日上午,新娘要一一拜见男家客人,称之“拜客”或“开拜”。婚后3日,新婚夫妇各置薄礼回娘家看望,叫“回门”。
此外,旧时婚姻陋习颇多,如:
童养媳谷称“寒帮媳妇”,是因女方父母死亡或家境贫寒,迫于生活许配给男家并到男家生活,待到成年后再成亲的女孩,她们大都受到公婆歧视、虐待,人身低贱,生活悲惨。
指腹婚  两家是同辈至亲挚友,双方妻子怀孕后,经双方同意,即指腹为婚。分娩后如一方是男,一方是女则作为订婚对待,如是同性,两家则结为干亲。
纳妾  旧时官吏、富豪、大商巨贾,将妇女作为玩弄对象,往往有妻再娶,有的还三娶、四娶。后娶者为妾,妾多为贫贱女子。
改嫁  旧时,女人死了丈夫再嫁者称为改嫁。嫁给已婚者称“合婚”,嫁给未婚者称“童婚”,嫁给已故丈夫的兄弟,称为“填房”。妇女的地位在旧社会本来就低,再嫁者就更低了,常受人歧视、凌辱。
守节  旧社会,丈夫死后不再嫁且行为端正的女人称为“守节”。凡“守节”者,均被认为是履行封建伦理道德标准的楷模,是宗族的光彩和地方的光荣。有的宗族或地方政府还为她们立“贞洁牌楼”或赠“金匾”。然而,为一道牌楼或一块金匾,不知使多少妇女丧失了自身的幸福,甚至宝贵的生命。
解放后,国家颁布《婚姻法》,废除包办、买卖、纳妾、养童养媳等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自由平等,一夫一妻的新婚制,并受到法律保护,逐步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新婚俗。境内新婚俗的基本特征是,自由恋爱和办理结婚证书,至于婚礼则无统一模式,婚姻法也无明确规定。自由恋爱表现为男女双方在工作、学习、劳动中相互了解、相互爱慕,自由结合;先由亲友介绍(民间仍称媒人),男女双方认识后,经过相互了解,再自愿结合:80年代,开始有通过婚姻介绍所或在报刊上登载征婚启事择者。办理结婚证书,已成为结婚者自觉遵守的法定手续。结婚仪式,仍多由新郎随乐队或其他形式的迎亲队到女家迎娶新娘;城乡居民多风行宴请亲朋好友,机关单位请吃喜烟、喜糖者较多;闹洞房,城乡仍很风行;送彩礼,农村仍很普遍,经济条件越差的地方要得越多;办嫁妆城乡皆盛行,并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讲究。进入80年后,境内晚婚晚育,男到独女家落户,举办集体婚礼,旅游结婚等析婚俗逐步由城镇推向农村,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二、丧葬(白喜)
民国时期,境内丧葬礼仪遵循古俗,操办格局视家产大小各异,相差悬殊。丧事通称白事,民间视为大事,故礼俗繁琐。长辈弥留之际,其子孙须围立病榻,叫做“送终”。人死后,即刻把病床上的蚊帐推靠墙的一边或卸下,据说这样可使死者的亡灵免遭阴曹地府的网络之苦,接着焚香,燃烛、烧落气钱纸、放鞭炮,表示欢送亡灵到另一个世界。之后烧艾水,给死者擦澡更衣(穿3、5、7、9个新衣不等),黄纸盖面,移尸体于木板上,是谓“下榻”。待灵堂、棺木设置好后,再移尸入棺,通常棺材置于堂屋正中,棺前置香案,便祭奠棺下点油灯,好让亡灵看见。棺材四周挂帐悬幔,谓之“丧帷”。之后,丧家一方面发出“讣告”或用口信通知亲友,另一方面则派人请来地理先生,设灵牌、做引魂幡,推算“七七日期”,选择葬日期和埋葬地点。丧家主人对葬地确定十分慎重,认为葬地风水好坏,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前途命运。数日之内,吊者盈门,死者子孙披麻戴孝,称为孝子。安葬的头天晚上,丧家正式治筵招待吊客,并赠每人白布一块包在头上,谓之“戴孝”,亲人们与死者一一诀别,然后盖严棺木,封闭盖口。不再开棺,谓之“闭殓”。当晚,所有的人均投入祭吊孝活动中,不安排就寝,整夜鼓乐喧天,鞭炮轰鸣、狮龙齐舞、孝歌声声、哀转绵绵,称为“坐夜”。有的富豪人家吊祭活动延续3——7天,白天祭吊,谓之“坐白”。次日早饭后出殡送葬,送葬队伍随招魂幡缓缓而行。整段时间,锣鼓声、喇叭声、鞭炮声、死者子孙呼天喊地场连绵不断,此起彼伏。灵柩抵达墓穴后,先由孝子挖3锄泥土盖棺,然后才掩土垒坟。葬后3天,备制祭品到坟前祭奠,称为“上坟”。之后按“七七”时间按时烧纸,共7次,49天烧完。到此,对死者的悼念活动才算告一段落。旧时丧葬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礼仪繁缛,浪费钱财。富家往往借办丧事显赫门庭,挥金如土,不异为死者“点主安座”、“立碑建园”、“做斋超度”。而贫穷人家,无钱操办丧事,几块薄板或一张破席,垒个土堆即完事。
解放后,破除封建迷信,提倡丧事简办。机关单位死人后,亲友、同事赠以挽联、花圈、祭幛,佩戴黑纱(青纱)或白花,以致吊唁,开个追悼会,即行火葬。农村办丧事仍残存一些旧的痕迹。70年代后,县内除边远山区仍实行土葬外,其余大部分地方的人死后均送往殡仪馆火葬。80年代以来,境内丧葬奢侈之风死灰复燃,一些有钱人家在其亲人尸体下葬或火化前后,仍要请地理先生“开路”或看坟地风水,烧化纸钱。办酒席请亲友,收取祭幛、礼金,请锣鼓、吹手或现代乐队、歌郎(孝歌师)陪死者“坐夜”、“坐白”和送葬。个别的还为死者立碑建园,造成不必要的铺张浪费。
 
 
 
 

Copyright 2013-2014 版权所有:巴蜀沈氏网 www.巴蜀沈氏网.com  
 重庆万州沈氏宗亲联谊会创办  邮编:404000  欢迎各位宗亲为宗谱编修献计献策  
联系站长:重庆万州QQ594629562;四川新津QQ411132690 网站后台   备案号:苏ICP备14013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