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本站综述
联谊会员区
网上宗祠
图片公园
族谱下载
天南地北
我们编篡重庆沈氏统谱的尝试方法及步骤
发布时间:2017-05-30 21:51:34 | 作者:沈锋 | 点击:359
  

我们编篡重庆沈氏统谱的尝试方法及步骤


{摘自已出版的《沈氏族谱》重庆沈氏统谱第⑵卷之  云阳系列族系谱①}

一、统谱序

    圣人制礼,莫重于宗族;宗族之辨,莫详于谱书;谱书之传,莫大乎宗祖,有百世不迁之祖,有五世则迁之宗,祖定于前,而宗易于后,祖宗之传序,人道之本也。古者系世之录,小史之官,所以定世次之承,辨昭穆之列,俾子孙知其宗族之所由来,亲疏之所由别,联疏以为亲,敦本以追繁,莫著于谱矣,后世谱书不修,而宗法不讲,数世之后,遂相视如途人,岂能厚宗族而追崇其祖也哉,此沈氏之所以倦倦于谱书也。沈氏出自周朝季载公受周平王封于聃(古时聃、沈同音)国之后,其后裔以国为氏,从此有了沈姓。沈氏族人,历朝历代,人才辈出,伟烈丰功,震古辉今。然而三千多年时光过去,时至今日,沈氏已遍布中华大地,并且祠堂(族系)、派系何止百千,历朝历代官方、民间的沈氏谱书已可称堆积如山。

我们知道,读史可以知兴替,明得失,达事理;有谱可以定宗亲,通常理,行仁孝。为达到“尊祖、敬宗、睦族、联情、互助、竞存”的目的,继承和发扬沈氏祖先的功德,便于后人了解沈氏祖先的始源、故址、迁居、分居及兴衰情况,了解沈氏祖先中的名人志士,缅怀祖先的丰功伟绩,发扬光大,促进宗族团结,族群和谐,我们建议并已经开始着手编写《沈氏统谱》。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以载一国之治乱而知兴衰;谱以志先世之源流,记先人之行己,便世代子孙览之;知先人之伟绩,便后人之效法;晓世代之支派,便后人关系之理顺。简而言之,家谱是正本清源的纪念册,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 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纵观国人修谱历史,基本都是以某一族(族系)为体系单独成谱,这就需要大量的族人信息及文字材料作为支撑,方能完成一本谱书的编篡和印刷。而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的姓氏支系(族系)由于多年未能续谱,或者说很多年根本就没有正式修过谱书,其与本族的丛向或横向联系都极少。所以,在现实修谱过程中能够搜集到的族系资料有限,很难达到编撰一本谱书基本数量,或者说即使编撰出来的谱书也是寥寥数页,难以成型。

因此,现在我们提倡编修统谱:即提倡以某一个地域(某县、市、或者省)的同一姓为前提,以收集到族系资料的先后为序,编号排列,统一编入一套体系的谱书中,但各族系独成体系,具有独立的派行,只是建议在各族系的派行中,经修谱时的参与者大家共同商定一个对应的辈份(字辈)大家自行去上下对照,以利于大家今后在见面时便于称呼即可。其一本(卷)谱书可根据族系资料的多少可以编入一个、两个、或者多个族系入谱。所收集到的资料到如果一本(卷)谱书容纳不完时,就将余下的资料再编下一本(卷)就行了。以此类推,但每本(卷)谱书都要依照先后顺序统一依次编号,以利修谱的延续性和可持续性。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统谱。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本溯源,修编统谱,不仅为国内外赤子寻根问祖提供最有价值的依据,而且对理清沈氏渊源,扩大宗族影响,启迪后代爱国爱乡,敬祖尊贤,敦宗睦族,不断发扬光大先辈之传统美德,弘扬沈氏精神和中华文化,大有裨益。我们一定要传承先祖的儒家圣道和光荣历史,弘扬“扶风门第,槐里家声”的优良传统,挖掘宗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增强全族宗亲的凝聚力,建立和谐族群,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鞭策后人为国为民多做贡献。

  

                                                                             万县源祖后裔族系十九世孙:㈠⑴04① 沈(秀)锋  谨识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十八日

二、重庆沈氏统谱编撰方法

“《沈氏族谱》重庆沈氏第(X)卷”,就是重庆沈氏统谱的统称和编排顺序。

其重庆沈氏统谱编撰的起源和编撰方法说明如下:

编撰统谱起源于“重庆万县源祖后裔第四次修谱3”完成了第①卷和第②卷后,随即在2010年2月19日(农历庚寅年正月初六)隆重召开了“沈氏万县源祖后”第一次新年聚会。会后不少非“源祖后裔”沈氏同宗均纷纷要求参加沈氏的下一次聚会。由此经大家几次讨论研究而产生了成立“万州沈氏宗亲联谊会”的结果。从此万州沈氏宗亲凡愿意参加本“联谊会”的都能随意参与其各种活动。随着“联谊会”活动的不断扩大范围和深入开展,要求合谱(把各族系族谱编入同一谱中)的愿望也相继出现。因有此要求的同宗并非只是万州的沈氏,其他区县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就有人提出编撰统谱的想法。大家认为以省(市)级为统谱名称,贯以区县名称为打头的族系合并为族谱封面及名称。以方便在查阅和交流中不至混淆。也为将来全国各省的统谱合编成沈氏全国统谱打下基础。

    一、编写统谱的方法及步聚:

     1、从今以后沈氏修谱均以“省”级行政区域为卷首名称(如:《沈氏族谱》重庆沈氏第(?)卷),凡有独立派行(祠堂)的宗族我们称之为“族系”,各族系的族谱根据收编资料的先后顺序连续编册(族系分支)入卷。每省均统一依次编卷后,在条件成熟时将全国各省之统谱(所有谱卷)合并在一起就形成了“中华沈氏统谱”。注:“族系”的命名有两种:一是地名加迁入该地的始祖,如:“万县源祖后裔族系”;二是以祠堂所在地地名,或者本族族人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名命名,如:“云阳汎水千坵族系”、“海口美兰三江龙窝族系”等。特别提醒:族系名称最前面的应当是当地“县名”。以便于“省”内区分。

     2、各族系的族谱在统谱内均是各自独成体系,而互不干扰的。同一谱中的各族系在不能查清彼对应辈份时,为了在现代社会的日常交往中能便于称呼。建议各族系在编谱之前可将不同的派行中商定一个对应的辈(字派)份,以便大家据此进行上下对照。同时将议定之方案在谱中备案。

     3、族系中的世系录入都统一采用表格式。使其大家在查阅族谱时一目了然,不易混淆。表格式能根据每个族人信息的多少而使用不同栏数的表格。这样还可以避免谱书版面的浪费。同时为谱书完成后便于在网上祠堂内刊载。有利于使用现代信息交流平台宣传我中华沈氏的族文化。

     4、如某个族系在一次修谱的收编过程中没收集到的支系或者已入谱支系的未收集完的部分,在这部分资料收集完成时,在新编谱卷中仍以该族系的名称按以下方法入谱:⑴、以前未入谱的支系就统一按序编册入谱;⑵、已入了谱(已编了册号)的支系在重新补充完成资料后,仍用该支系的原册号重新编入新卷中。但在新卷中要加以说明该册原已入过某卷的第某页至某页。

     5、凡入统谱的族系按入谱的先后顺序分别以㈠、㈡、㈢、㈣、……的序号为族系代号。如果一个族系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派行的,则在族系代号后面加上序号⑴、⑵、⑶、……,以示区别。如:万县源祖后裔族系就有两个派行,一个是“宋家坝、沈家坝、骆家沟、沙河子”五个房派共用了一个派行,而“黄柏溪房派”却另外用了一个派行。所以在编排时前者用代号㈠⑴表示,而后者就用代号㈠⑵来表示。

特别说明:1、一个族系可入卷数次。‘但入卷的次数要编号’。如:《沈氏族谱》重庆沈氏第⑵卷之:万县源祖后裔族系②、云阳汎水千坵族系①等等。这里的“②”即表示第二次入谱卷;“①”表示第一次入谱卷。而这两个族系是在同一(第⑵)卷中编排的。“重庆沈氏第⑵卷”即表示“重庆沈氏统谱”的第二卷。

2、每个族系在新卷中续编“册数”的序号直接接本“族系”上次入谱卷的末尾序号。也就是说:各个族系不论入谱多少次,其所编的册号是连续的,不间断的。即独立连续编册,可一次也可多次入谱。以后在参加“联谊会”填报到表时,在入谱册号一栏,填写“族系代号加上册号”就可以一目了然的区分了。如:填“㈠⑴15①”一看就知道是万县源祖后裔族系第15册长房的后裔。

二、编写统谱的几大优点:

 1、使修编族谱具备了可持续性。过去各族系修谱通常都是一次性完成。如果这一次没有收集到的资料,要嘛就是弃之不用就算了;如果要用的话就得将已修好了的谱书全部打乱后重新编撰。那样做的结果,不是遗失大量资料就是前功尽弃,新砌炉灶。

 2、有些族系收集资料的速度太慢或者是太少,要编成一本谱实在不够或者要等上一年半载甚至几年才能凑足一定的数量。殊不知几年过后的族人情况变化很大。又得重新梳理一遍才行。而编撰统谱就可以将几个族系的资料统一编入同一卷中,这样编撰起来就容易得多。

 3、还有一些不知道派行,或者虽有一些残缺的派行但查不清祖宗是从哪里来的,这类同宗一般都只知道小范围同族。过去这部分族人根本没有办法修谱。

在编撰统谱时我们可以将这些不同的部分进行分别收集分析,加注较为详细的说明后给予建立一个新的“族系”,编入统谱中备查。一是使该“族系”从此有谱并可不断向后延续,二是在继续的修谱的过程中不断地寻根。

 4、在统谱已经完成了的族系,我们都可以在“重庆沈氏网”网站的“中华姓氏网上宗祠”内分别给予建立网上祠堂。在各自的祠堂内把该族系的所有族史和族谱均载入“传承厅”和“族谱厅”,以运用现代化的交流平台宣传、交流我们优秀的沈氏族文化;每个祠堂的正堂(神龛)内还设立了对本族系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先祖们的灵堂,以供后人适时祭祀。

                                                                                        ⑴04① 沈(秀)锋

                                                                  二零一五年元月二十八日

 

 
 

Copyright 2013-2014 版权所有:巴蜀沈氏网 www.巴蜀沈氏网.com  
 重庆万州沈氏宗亲联谊会创办  邮编:404000  欢迎各位宗亲为宗谱编修献计献策  
联系站长:重庆万州QQ594629562;四川新津QQ411132690 网站后台   备案号:苏ICP备14013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