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本站综述
联谊会员区
网上宗祠
图片公园
族谱下载
天南地北
修谱与承扬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17-06-02 21:51:29 | 作者:沈昌国 | 点击:558
  

“前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古。今人不修谱,子孙寻根苦。”这是在当今寻根问祖的修谱人中流传最广、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它包涵着艰辛、饱含着辛酸,也蕴涵着期待!为此,众多姓氏中的仁善之士,身负使命,肩负责任,满怀期望,劳心劳神,广洒家财,爬山涉水,寻根溯源。集今人、寻古先之信息,考证、汇串、谱写成一部部家族或宗族的文化承传史--家谱、族谱或宗谱。其善行令华夏先贤微笑、其精神与毅力令山川动容,其淡利宗心令族人感动。他们是根植在中华大地上,是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承继与弘扬者。

一、家谱是一部完整的家族人文史

我中华民族素来重视血缘、亲缘、乡缘,历时既久,早已形成强烈的宗族观念,乡土观念,进而溶合成国家观念,此我民族之所以具有强大凝聚力,历经五千年而不衰之奥秘所在。

国家有史,述朝代、记政事;地方有志,明沿革,载土风;家族有谱,考世系,识宗支。此三者构成一完整体系,为华夏历史三大组成部分,记述中华民族繁衍生长之历程。史、志、谱或互相印证,或补缺钩沉,相得益彰,流传千古,实为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大特色。

家谱(或称宗谱、族谱、家乘、祖谱等),以其较能真实反映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历代学者都把谱系之学看作是史学的组成部分。南宋宰相文天祥曾言:“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记实事,谱以序昭穆。……故珍珍斯谱,以永其传。”

家谱,具有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脉联情、承前启后的作用。谱牒者,详生没,记葬处,溯源流,知根本,辨主支,明世系,述宗风,敦亲情,序昭穆,扬先德,志现状。反映的是家(宗)族成员的世系血缘关系,记载着历史长河中家族内优秀人仕的特殊事迹、丰功传业以及荣辱与兴衰。无疑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一部人文史书。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等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国人记录家族历史、寻根问祖的重要文献。我国历史上宗谱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明清时期私修宗谱更是成为一项全民性的文化活动,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家谱,作为家族之史料,对于研究家族史,乃至整个社会史,都是宝贵的原始资料,是中华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些有历史价值的宗谱,至今还被国内外的一些图书馆与博物馆收藏。可以说,它是我国民间最平民的文献,也是后世一窥时代风俗的珍贵人文资料。

二、家谱是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承继与传播方式

林林种种的诸姓《家谱》,唯一少不了的是家训或家规。而家训与家规无一不是根植并源自于中华优良的传统文化,敬奉的是“天地君亲师”,演绎着的是“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的做人准则,承继着的是真诚、善良、包容的传统美德,践行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有人说,家谱是一部完整的百科全书,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教科书”。也有人感慨道,中国人最信奉的不是儒教、道教,也不是佛教,而是“家教”。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的确,一个人出生后首先接缘的就是“家教”。近几十年来,人们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诸多后生礼仪与长幼观念缺失,人伦缺位。传统的家教中至少包含着“人道”与“人伦”,广之则蕴涵着“天道”与“天人合一”的人生世界观。

谱与牒,家之序,有如参天巨树,虽枝繁叶茂然主干则为一。倘若谱牒不叙,祖功宗德不彰,逮至后世子孙支繁派广,世远年湮,则会视亲支为途人,以近族为陌路。

由此可见,修谱、续谱以及良好的家教在子女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地位。几千年来,家谱、家规、家训在传统的家教中着实扮演了一部最好的“教科书”。《诫伯禽书》、《颜氏家训》、“孟母断杼教子”、“岳母刺字”等堪称典范。用今人的话说,家谱是以最接地气的方式继承与弘扬着中华传统文化。

家谱,它记载保存了历代不同地区与世系活动相关的丰富资料,对于研究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等都具有史料价值。并且它属于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内涵独特,其对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谱,血脉联情,承前启后。记述着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迁徙、婚姻状况,家族成员在科贡、官封名谥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包括著述),家族的经济情况和兴衰变化,以及家族的丧葬、祀典、族规家法等。上承祖先,下启后代。先人创业艰辛,育人含辛。其丰功伟绩,璀璨精神,不应也不能从我们这一代或下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祖先树碑立传,把他们的伟岸人格和创业精神,一代一代的传承与弘扬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与鞭策,这是我们这一代或后一代人神圣的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众多的修谱之士正历经艰辛地拾取、修复与承继着我中华民族这一优良的传统文化,谱写着这部属于家教的最好“教科书”。

三、家谱修缮是时代与回归传统的需要

文革浩劫,族谱焚毁,传统千疮,人情渐疏,道德滑泻,人心不古。世间万物,负阴抱阳,阴极阳生。复兴传统,回归人伦道德是历史的呼声,更是人类命运之呐喊。

家谱属于传统文化中的血脉文化范畴。在我国,人们对家谱有一种特别神圣与崇敬的情节,因此,家谱中的内容就直接被人接受与承传。修缮家谱亦被人们认为是维持家族凝聚力的一种方式,也是满足国人生生相相息的“寻根”传统情结方式。

历代名人大家对谱(碟)之于人修身益家利国多有论述。如北宋文学大家欧阳修先生曾说:“族有谱牒,则人之所出,知所出则知尊其祖,知尊其祖则知爱其身,知爱其身则慎行修身,自不容以不谨,非徒以昭姓氏,序昭穆,别亲亲,疏同异而已也。”。民国之父中山先生曾说,“《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团聚扩充到国家民族团结,这是中国人民特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利用。”当代儿童文学家冰心也说:“谱是承上启下的家庭历史,对家史的注重与关怀,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

自宋代以来,儒家认为先祖的嘉言懿行不宜听其湮没,家族世系不可以无考,亲族齿序不可以无稽。于是,士庶之家俱各修谱树牒。特别是文宗巨擘欧阳修、苏东坡诸公所创谱例,至今为后人循蹈延袭。否极泰来,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氏族文化研究盛行一时,建谱续牒者比比皆是。

20122013年间,当今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曾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亲不亲,故乡情。家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文化传统,正承载着它独特的历史命运,也注定要由当今各姓氏的一些有识之仕去承继它的璀璨,去开创、去弘扬它独特的文化发展之道。

修谱,是传统回归的助推剂;修谱,是仁者之为、善者之举。

祖从哪里来,散支在何方?

路漫漫其修远兮。有志者,事竟成。

                (四川武胜沈家龙沈氏族人  昌国 2017年端午前夕)

 
 

Copyright 2013-2014 版权所有:巴蜀沈氏网 www.巴蜀沈氏网.com  
 重庆万州沈氏宗亲联谊会创办  邮编:404000  欢迎各位宗亲为宗谱编修献计献策  
联系站长:重庆万州QQ594629562;四川新津QQ411132690 网站后台   备案号:苏ICP备14013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