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本站综述
联谊会员区
网上宗祠
图片公园
族谱下载
天南地北
概述
发布时间:2019-10-25 23:04:04 | 作者:本站
  

  

每个人都有姓氏,中国人由于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都敬奉祖先的传统美德,重视自已祖先的“根”因此,历代都有姓氏问世,这构成了独特的中华姓氏之学。

姓氏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与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关。“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新族”,是氏族的标志和符号。有些图腾,后来转化为人的姓,如雷、牛、马、羊、云姓可能都是从图腾衍生而来。

夏、商、周三代,姓和氏因不同社会职能表现为:姓是代表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是能否通婚的依据;氏则是由姓衍生的分支,是用来区别贵贱的。这一时期的氏是代表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份,所以贵族才有,同平民和奴隶无缘。

周朝是姓氏产生最多的时期,尤其是春秋时代。周初,先后分封71个诸候国,姬姓40个,其中周公的兄弟15人,异姓31个。周王氏子孙一般都领有封地,做大小诸候。同时,还分封了不少有功于周朝的异姓臣属。周朝的分封诸候制是与其宗法制度紧密相联的。

随着姓氏的产生,我国姓氏之学逐渐兴起。据有关学者统计,古今记载姓氏的书籍有30余种,其中宋、明、清三朝的著作最多。我国第一部系统性地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当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所著录的《世本》15篇。据说是战国时史官所撰,记载了黄帝至春秋的诸候大夫的氏族、世系、居(邑都)、作(制作)等。要按姓氏人的多少来排列姓的座次,在封建时代,是不可能的,今天却变成了事实。据《人民日报》1992年10月4日的报导,中国科学院遗传学研究员杜若甫、袁义达,“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1992年全国人口的0.5‰,随机抽样资料(57万余人),以及1970年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中进行统计,再经过计算机处理”,最后确证:在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3050个汉字姓氏中,李、王、张为三个最大姓,分别占汉族人口的7.9%、7.4%和7%。占汉族总人口1%以上的大姓有19个,依次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这19个大姓人口总和,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5.6%。在论我国《一百个大姓》中,沈姓名列37位。人口770万人,约占我国汉族人口的0.5%。

万县地处四川东部,自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立县,至今已有1785年,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银万”之称,勤劳智慧、勇敢善良、富于创造和奉献精神的万县人民,在自己世代生息的土地上孳生繁衍,自强不息,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作出过重要贡献。

万县人口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发展缓慢。唐开元二十八年(740),万州南甫郡报部5396户,38867人。宋末元军两度进取万州,军民死者甚多,明末清初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不止,死伤率高达80%以上,境内人口再次锐减。本县人口几次遗,土著全无,大半皆从湖广迁入,即大量移民入川,奉、巫、云、万、开县等各接纳了大量“湖北武黄、安徽、黔六流徒之人。劳力匮乏,田地荒芜”。清廷为改变这种状况,从顺治十六年(1659)起,多次下诏,鼓励楚人入川开荒优待措施,州、县官凡安插300户者现任官提一级。候补官,授以实职。动员“湖、广”贫民入境开荒造田,挽草为记,播占为业,生衍繁殖,世代相传,历时130余年,到嘉庆元年(公元1796),万县人口已由乾隆十一年约1.8万增加到13.8万。近代人口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49年县市分置后,县仍有73.3万人。1992年县总人口为126万。

从明朝洪武二年(1370)至清代均有国家统一移民入川,均有沈姓。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据考,沈姓从湖南、湖北、广东、安徽、江苏、南京等省市和地区移民入川。居万县开荒造田于农,教书、经商、授封为官等四个部分,子孙后代繁衍行居各地。分布在万县市、天城、熊家、董家、举安、铁峰、附马、护城、大周、小周、落凼、高梁、石马、三正、分水、黄泥、龙宝、凉风、武陵、柱山、五桥、翠屏、太龙、黄柏、新田、白羊、大田等乡镇,达20多个分支,现在还在延续。几百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不同,有些沈氏又从万县向县外、省外移居,遍及到全国的一些地区。参加了万县乃至国家的经济建设,为社会历史的发,为万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这一历史的形成,沈氏入万祖先,不忘敬祖敬宗,组成了新的宗族和家庙(祠堂)。移民入境的沈氏历史悠久,在忠县花桥建立了宗祠,为60字派;知县沈源后裔建立祠堂在万县市牌楼出水坡,为24字派(分支祠堂在万县黄柏、云阳高阳甲等地),距今已有190年左右的历史。

 

                               万县天城审计局(原籍黄家山)

                                           沈远富  于杨家花园

                                            OO一年七月十八日

 

 
 

Copyright 2013-2014 版权所有:巴蜀沈氏网 www.巴蜀沈氏网.com  
 重庆万州沈氏宗亲联谊会创办  邮编:404000  欢迎各位宗亲为宗谱编修献计献策  
联系站长:重庆万州QQ594629562;四川新津QQ411132690 网站后台   备案号:苏ICP备14013488号-1